预制好食材 赋能新餐饮,欢迎您到2026上海国际预制菜展览会
2026上海国际预制菜展览会
中文 |
展会新闻 行业新闻 合作媒体
消费者为啥如此反感预制菜?
作者:yuzhicai 来源: 访问:  时间:2025-10-13

预制菜从“香饽饽”到“过街老鼠”,到底经历了什么?


现在回头看这场 “预制菜之争” 远不只是西贝一家的危机,更像是整个餐饮业的一次 “信任大考”。


而预制菜从何时起变成了消费者眼中的“洪水猛兽”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整个预制菜的发展轨迹:


最初让预制菜走进大众视野的,是疫情带来的特殊需求。那时居家隔离成了常态,“10 分钟搞定一桌年夜饭”“在家也能吃大厨手艺” 的宣传,精准戳中了人们 “想吃好又没时间做” 的痛点。

需求爆发直接催热了市场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,2024 年上半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就达 3454 亿元,全年突破 6000 亿元,预计 2026 年更是要冲到 10720 亿元。

这近万亿的蛋糕,让玩家们蜂拥而入:截至 2022 年底,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已有 7.59 万家,仅 2020 年一年就新增 1.29 万家。资本更是疯狂,2022 年投融资事件达 11 起,金额飙到 12.85 亿元,那时的预制菜,妥妥是资本市场的 “香饽饽”。


可潮水退得比涨得还快。


2023 年,预制菜投融资直接降温:事件仅 4 起,金额只剩 0.51 亿元;2024 年更冷,年初到年中仅 3 月有 1 起融资,金额 1 亿元 ——从 2022 年到 2024 年初,投融资金额暴跌超 95%,资本态度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。即便 2025 年有联舌工坊 3 亿元 B 轮、肆月河豚 3000 万 B 轮融资,也难掩整体投资的谨慎与理性,再没了当年的狂热。


比资本撤退更致命的,是消费者态度的逆转。从 “预制菜进校园” 引发家长焦虑,到 “6000 元酒席七成是预制菜” 让消费者觉得被坑,再到这次罗永浩吐槽西贝的风波,预制菜渐渐从 “便捷选择” 变成了 “信任雷区”。


更值得深思的是,现在不少餐饮品牌反而把 “不用预制菜”“现炒现做” 当成卖点 —— 要知道,预制菜 70% 的销量都在 B 端(餐厅、机构等),可 B 端的广泛使用,不仅没让 C 端消费者接受,反而让 “花现做的钱吃加热菜” 的落差感越来越强。


消费者为何如此“恐惧”预制菜?


一边是即将突破万亿的庞大市场,一边是消费者的“坚决抵制”和“愤怒吐槽”,预制菜每一次上热搜,都会成为众矢之的。明明能10分钟解决加班族的晚餐刚需,却让不少人避之不及,这份“恐惧”其实藏着深层次的顾虑。


1.消费者知情权被“隐藏”,信息不透明


正如罗永浩在微博中提到的,消费者在餐厅用餐时往往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预制菜。

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,78.1%的线下餐厅不会主动告知哪些菜是预制菜。就像有人吐槽的:“花着现做的钱,吃着加热的菜,感觉当了冤大头。” 


消费者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标准化,而是透明的知情权。新华社的评论同样一针见血:“不怕你预制,怕你不告诉。”——真正让人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,而是隐瞒和欺骗。于是,问题卡在了模糊地带:商家觉得合规,顾客觉得被忽悠。这之间的鸿沟一旦被放大,就成了信任的坍塌。


2.食品安全问题频发,不断冲击信任底线


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,主要集中在生产者、经营者信誉是否有保障,产品是否添加防腐剂、添加剂等。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,2024年3·15晚会曝光了安徽省阜阳市企业使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等行为,让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冲击着消费者的信任底线。


而且不少小作坊为了保鲜和口感,违规使用各种添加剂,卫生和食品安全隐患更让人揪心,时不时爆发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,更是让大众对于预制菜心有余悸。


3.缺少“锅气”,连味道也变得“冷冰冰”


对很多消费者来说,吃饭不止是填肚子,更是对烟火气的期待。预制菜经过冷冻、加热的折腾,口感大打折扣,连罗永浩都吐槽西贝的饭菜有“隔夜味道”,也有不小消费者直接吐槽预制菜是“剩菜加热”。更让人怅然的是,千篇一律的“工厂味”正在取代地域特色,担心“妈妈的味道”失传的焦虑,让大家对预制菜在心理上就多了一层排斥。


说到底,消费者的“恐惧”从不是排斥便捷本身,而是怕便捷背后藏着欺骗、隐患和情感疏离。当餐厅敢明说“这是预制菜”,当配料表和营养成分真能看懂,当价格匹配品质,这份“恐惧”自然会慢慢消散。


预制菜是否“永无翻身之日”?


现在一提到预制,大众无不“口诛笔伐”,甚至很多业内人士也觉得预制菜“没救了”。但是仔细深思,所有关于预制菜的争议,更多都是“成长中的烦恼”,并非绝症——只要找对方向,未必没有“翻身”的可能,甚至西贝的这次风波,也可能会成为行业变好的“催化剂”。


首先,加强产业端和消费者端沟通 


一听到 “预制”这两个字,似乎就满满的工业化味道,大家也会下意识联想到 “放了很久”、“全是添加剂”等等负面消息。


其实预制只是一种加工手段,是更高效、更安全、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方式,预制也并不意味着比现做的差,尤其是在卫生安全方面,集约化的生产实际是更容易管控的。


但长期以来,产业端和消费端实际是脱节的,大家不了解预制菜是怎么生产出来的,把背后的科学技术,理解为各种“狠活”。就像前些年,一直流传的“肯德基用的鸡长了6个翅膀”的谣言,当产业端和消费者端多一些互动和沟通,这些谣言与误解自然会消弭。


其次,推动餐饮预制菜透明化


正如此次事件中罗永浩的观点:不反对预制菜,关键要推动预制菜透明化,维护消费者知情权。


其实这也是很多消费者的观点。


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产物,不可能避免,也没必要避免,关键在于建立更透明的市场机制,而非简单抵制。


老乡鸡就是个优秀案例。老乡鸡也用了预制菜,但是他们不但价位合适,还标的明明白白,把选择权交到消费者手里,反而为自己赢得称赞。


与此同时,预制菜上游产业则可以从原料溯源、减少添加方面努力,让预制菜配料更干净,消费更安心;也可以帮助下游餐饮客户、零售客户尽快坦诚披露预制菜信息,缓解消费者不知情焦虑。


再次,“干净配料表”正在成为新趋势


之前大家怕预制菜,无非是担心 “不新鲜”“添加剂多”。现在已经有品牌开始做 “短保预制菜”保质期从原来的 12个月缩短到 7-15 天,用更快的冷链物流保证新鲜;配料表也越来越 “清爽”,只用简单的盐、糖等调味料,像自己在家做饭一样。


这种 “看得见的安心”,其实已经让不少上班族慢慢改观 —— 毕竟谁不想下班后 10 分钟就能吃到像家里做的一样干净美味的饭菜呢?


反观此次因为西贝而起的预制菜风波,但愿能推动整个预制菜行业走出混乱,走向更规范、更受信任的未来。只要能解决消费者的核心顾虑,把 “便捷” 和 “安心” 真正结合起来,它依然能成为大家餐桌上的 “好帮手”。


*文章来源于“冻品头条”